【课程背景】
税务倒查几十年事件频发、注销企业也被补税追责、涉税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利剑出鞘、《增值税法》重磅发布、《税收征管法》重修大门开启……税收征管环境趋严与经济下行交织下,我们的房地产企业该如何做好财税风险的应对?这是每一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必须思考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课程收益】
▲应对破局--了解以数治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财税风险的新形势、新风险;
▲认知重塑--全面调整严查重惩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财税风险认知,实现策略应对转型;
▲提前布局--熟悉《增值税法》对现行税制的主要调整,分析其中的风险与应对;
▲预先规划--梳理把握税收征管法修订的重点内容,预先谋划,防患于未然;
▲风险梳理--掌握涉税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的重点,分析其中的逻辑,开展有效应对,化解风险;
▲体系构建--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辨明其中的法与理,构建税务合规管理体系
▲能力提升--掌握税企之间争议的焦点及有效应对方案,提升税务风险处置能力。
【课程对象】
财税相关人员
【金牌讲师】
胡老师:
税务师、法律硕士、从事财税工作超过三十年,发表财税论文百余篇、出版财税论著十部。
在《财政研究》、《经济研究参考》、《涉外税务》、《财会通讯》、《税务与经济》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实务文章六百余篇,有二十余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有《新纳税申报表填报》、《个人所得税法解读》、《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手册》等。
【课程大纲】
一、以数治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财税风险应对破局
1.什么是以数治税?此背景下企业财税数据还有隐私吗?
2.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对房地产企业有何影响?
3.地方政府向特定企业追讨财政补贴背后的风险是啥?
4.涉税中介机构查处力度空前对房地产企业有何利空?
5.税务稽查是税务风险的本源?规避税务稽查就能零风险?
6.税务稽查风险应对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税收负担最小吗?
7.偷逃税的收益大还是依法纳税收益大?企业如何选择?
8.企业税务稽查零风险的税法标准、经济规则及其运用
二、严查重惩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财税风险认知重塑
1.税务倒查几十年背后政策依据是啥?基本逻辑又是什么?
2.税局到底可以倒查多少年? 3年还是5年?还是无限期?
3.何为税务机关的责任?“计算错误等失误”又该如何准确理解?
4.为什么税法确定的税款追征期比刑法规定的追诉期还长?
5.如何理解追征期的起点?如何理解违法行为处于连续状态?
6.企业偷税了,法院判企业无罪,税局还能追征税款吗?
7.何为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与不进行纳税申报又如何区别?
8.何为逃避缴纳欠税?追征期多少年?与偷税又有何区别?
9.什么时追罚期?企业偷逃税的,税局一定要进行处罚吗?
10.何为“一事不二罚“原则?目前税务机关的口径是什么?
11.对偷逃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税局能否给予50%以下的处罚?
12.企业虚开发票了,法院判企业无罪,税局还能进行处罚吗?
13.被稽查企业到底需不需要在稽查底稿上签字、盖章?
14.注销企业复活以及税款追缴隐藏着什么征管新措施?
15.企业注销了,法律主体早已丧失,为什么还会被稽查?
16.企业注销后股东会被税局追征被注销企业应缴未缴税款吗?
17.企业注销时未售房产进项转出吗?留抵退税如何处理?
18.企业注销时未售房产是否需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19.企业注销时未售房产是否需要视同销售计缴所得税?
20.企业注销时应付未付款项应否确认收入缴纳所得税?
21.企业注销时自然人股东到底该如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2.因税务机关责任造成税款少缴未缴的是否加收滞纳金?
23.滞纳金应该从何时开始计算?其停止计算时间又是什么?
24.税务机关未履行滞纳金告知义务,是否可以不收滞纳金?
25.税收滞纳金到底能否超过税款本身?理论与政策基础是啥?
26.稽查局延长检查时间,滞纳金计算是否应该中止计算?
三、《增值税法》的调整与房地产企业风险管控转型
1.送审稿中有过渡期表述,税法为何取消了过渡期的规定?
2.税法未明确规定过渡期,是否意味着没有过渡期了?
3.能否将税法颁布到正式施行的一年多时间视为过渡期?
4.税法施行前,企业该做什么?要注意什么?施行后呢?
5.应税交易隐含了什么规则?如何判断“有偿”及应税与否呢?
6.向境外单位或个人支付设计费用、佣金应否扣缴增值税?
7.免税与不征税范围做了哪些重大调整?企业需注意什么?
8.税法施行后关联企业间无偿提供资金服务不作视同销售吗?
9.关联企业间无偿使用房产真的不产生增值税纳税义务吗?
10.增值税法施行之后还有所谓的兼营与混合销售吗?为什么?
11.如何准确判断应税交易业务的数量是一项还是两项业务?
12.如何理解应税交易的主要业务?过渡期企业应注意什么?
13.签订两份或两份以上的经济合同还能起到纳税筹划效用吗?
14.税法对销项税额和销售额界定的调整对企业有何不利影响?
15.税法对销售额的界定与印花税法有什么关联?如何签合同?
16.税法未提及差额征收,是否意味着以后不再有差额征收?
17.未明确一般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是否该类政策的取消?
18.税法施行后贷款利息对应进项能抵扣了?关联方如何应对?
19.业务招待费中的进项谁说不能抵扣?新旧政策有何差异?
20.增值税法是不是取消了5%的征收率?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四、涉税犯罪司法解释与房地产企业财税规划红线
1.哪些情形属于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虚假申报偷逃税?
2.何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与逃税有何区别?如何区别?
3.不申报是否构成逃税?法人和自然人的不申报有何区别?
4.申报不实是否属于虚假申报也按逃避纳税论处?
5.政策理解错误导致少缴税款是否属于逃避纳税?
6.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税收优惠的否属于逃避纳税?
7.检查期间企业主动补缴税款是否影响偷税性质的界定?
8.在公安立案前按税局通知足额补税,还会被追究刑责?
9. 逃税犯罪,造成税款少缴的如何补救才能免担刑责?
10. 何为虚开发票?虚开发票造成税款少缴不缴的如何定性?
11.虚开专用发票的刑事责任一定比虚开普票的刑责大吗?
五、公司法修订对房地产公司的影响及税务风险防范
1.注册资本过大、五年内难以实缴到位时有何财税风险?
2.股东出资不到位时将面临哪些财税与公司法律风险?
3.何为形式减资?实质减资呢?如何规避其中的财税风险?
4.只针对个别或部分股东减资是否合法?有无税务风险?
5.注册资本未到位时能否转让股权?新旧股东责任如何划分?
6.注册资本未到位时转让股权,按实缴比例还是认缴比例确认所得?
7.股东股权转让规则变化,房企如何保证公司正常经营?
8.公司纵横向人格否认对房企及投资风险与策划有何影响?
9.房企自然人股东长期向房企借款且不还有哪些风险?
10.将公司利润分配最长时间缩短为半年有何税务风险?
11.如何规避减资、撤资与企业清算业务的所得税处理风险?
六、《税收征管法(意见稿)》修订要点深度解析
1.明确要求纳税人对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2.地方财政奖补政策空间得以保留,但收紧了核定征收
3.反避税纳税调整从关联方交易扩张至非关联方交易,从企业扩张至个人
4.滞纳金变为迟纳金,不变的是日万分之五的惩罚性利率
5.提高虚开发票的处罚上限,避免企业更大损失与合理规划
6.取消复议清税前置条款,设立先复议后缴税再诉讼的规则
7.对自然人也能够实行税务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8.引入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税务机关可直接向股东追征税款
9.新增为特定目的故意多缴税款不予退还规则
10.税务检查职权限的全方位扩张
11.增加虚开发票违法行为处罚条款,罚款金额提高至500万元
七、数智征管背景下发票及其虚开的财税风险应对
1.发生经济业务时不开具发票是否会被税局处罚?
2.何为虚开发票?“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情形有哪些?
3.刑法虚开和税务虚开有何区别?虚开专票罪构成要素是什么?
4.借用公司资质,以其他公司名义开具发票并结算是否属于虚开?
5.有实际业务从第三方取得发票是否属于虚开?是否构成刑法上的虚开?是否属于税法上的虚开?如何处理?
6.有实际应抵扣业务,但开具超过实际应抵扣业务对应税款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构成刑法上的虚开?
7. 对依法不能抵扣税款的业务,通过虚构交易主体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构成刑法上的虚开?
8.地产企业为了增加业绩或融资虚增收入环开发票行为是否属于虚开?是否构成犯罪?可能遭受什么处罚?
9.通过关联建安公司或材料公司转移利润是否会被界定虚开发票?如何防范?
10.利用税收洼地异地虚开及变票虚开如何认定?风险如何规避?
11.什么是异常凭证(发票)?如何处理?如何补救?
12.取得异常抵扣凭证已被证实虚开风险如何补救?如何撰写情况说明?如何避免承担刑事责任?
13.如何判断“善意”取得还是‘恶意’取得虚开发票?如何证明善意取得?
14.企业注销后发现注销前的虚开行为如何处理?是否会追究股东的刑事责任?
15.1什么情况下,税务机关会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怎样才能避免?
【课程说明】
【主办机构】中国房训网
【时间地点】2025年8月15日 上海(具体地点开班前一周统一发《报到通知》另行通知,详情请咨询会务组)
【培训费用】4800元/人(含讲师费、场地费、讲义费、茶歇费等),会务组提供酒店代订服务,如需住宿请在报名回执单中说明,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报名咨询】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789-925 QQ:2442760608 E-mai:fangxunwang@qq.com 微信号:fangxunwang
[注:本课题亦可作为企业内训,请需要的企业电话联系: 400-6789-925]
|